唐代“九霄环佩”琴复刻版亮相上图东馆 感受千年古琴之美
(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9月9日报道:古琴,又称丝桐、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有着3000余年历史,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今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年,"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古琴艺术展昨日(8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开展。同时,该展策展人之一、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员、上海市非遗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所著《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新书首发。
从唐代“九霄环佩”琴的复刻版到上海图书馆藏的《丝桐协奏琴谱》钞本,本次展览集聚名琴、实物、文献、书籍、视听和互动于一体,以古琴制作艺术为圆心,从“琴”(名琴展示)、“式”(古琴式样)、“斫”(制作艺术)、“谱”(琴谱介绍)、“曲”(琴曲赏析)等多个角度,向参观者展现古琴的人文之美。
“古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古琴艺术,更能激发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有利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对延续历史文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介绍,杨致俭数十年来始终为古琴艺术事业深耕细作,在古琴制作、古琴研究、古琴演奏及音乐理论挖掘等方面均很大成绩。他以工匠精神潜心研究并复原制作“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等传世名琴,申报了20多项和古琴制作相关的专利,不断为古琴艺术发展的长河汇入新的生命力。
此次古琴文化展是基于杨致俭新书《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的内容所做的视觉呈现。他基于多年古琴制作与古代名琴复制的实践经验,以科学量化的角度,梳理出当代古琴制作的详细步骤,向观众展示了传世名琴的修复工艺,以制琴师的角度,探索灿若星辰的中国古琴文化。
杨致俭现场为观众演奏了一曲《流水》。谈及办展的初衷,杨致俭表示,“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符号。上海是我的家乡,跟古琴的渊源也颇深。不管是古琴制作者还是古琴爱好者,希望大家可以从古琴艺术展与《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中,领略中国的匠心和制琴艺术。”
记者看到,展览现场展出了五把珍贵古琴的复刻版,有三把故宫名琴——唐代“九霄环佩”琴、 宋代“清籁”琴和明代的“峨嵋松”琴的复刻版,还有一把当代琴和一把九弦琴,均出自杨致俭之手。杨致俭介绍,“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琴88张,唐、宋、元、明、清时代序列完整,其中就有‘九霄环佩’琴。我制作的这张古琴,是在故宫的授权下,从数据到材料,都做到了完全复刻。”此外,他还特别提到明代的“峨嵋松”琴,“它用了各种各样最顶尖、最贵重的材料,用了最繁复的工艺,做好之后,呈现出来的气质非常内敛,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中国古代审美价值。”
从古至今,古琴有几十种风格各异、形态不同的式样,而且为表致敬,这些式样多以中国先贤的名字命名,如伏羲式、仲尼式等。这些不同样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琴项和琴腰的曲线样式的不同,观众可以在展览的“式”板块从丰富的形制上重新认识古琴。而在展览的“曲”的部分,观众可以在7楼耳机森林区域的智能点播设备欣赏古琴名曲,了解曲的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
"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古琴艺术展将持续至9月28日。除了展览,上海图书馆还将举办一系列以古琴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周日即将举办的《琴书密码》新书分享会暨孟秋古琴雅集,将开启一场古琴与书法的对话。9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郎净、古琴演奏家黄伟钧将带来古琴知识专题讲座与导赏。10月13日,严晓星《琴门徘徊录》新书分享会,将邀请到著名古琴家龚一一起对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