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 正文

从见证到传承,杭州“笛二代”要让笛声飘向更远方

2023-08-11 20:56:04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到:

7月下旬的一个傍晚,杭州紫荆村,风吹竹海,笛声悠扬。

“你看这里的音孔和上面那个比有点小,要再挖一下。”父亲指着笛身说道。00后“笛二代”董泽杰立马在磨刀石上推拉数下,然后用刀尖在偏小的孔洞中挖挑,他正在父亲的指导下,反复修正一支中泰竹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26

“胎教音乐”是笛声

小小“笛二代”耳濡目染学制笛

紫荆村是“中国竹笛之乡”,当地1.5万亩山林中有1.2万亩苦竹林,长出的苦竹的竹节长、竹身圆,两头均匀的“身形”正是做竹笛的好料。想要制作一支上好的竹笛,还需要经历晾干、烤干、压直、刮皮、去衣、定调、打孔、试音、接头、打磨、上漆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

小时候,父亲经常拿起一根正在制作的竹笛,让他看音孔圆不圆、大小是否一致。小董泽杰眼力也好,每每给出回答,都会得到一颗糖果作为奖励,那时候他就觉得,制笛挖孔是个最简单的事儿。

“可以说我们村的孩子胎教音乐都是竹笛声,所以我还是有点天赋的。但制笛是一个很专业很细致的工作,不是光自己看看就可以的。”董泽杰笑着说。

2022年4月,他正式行礼拜师,真正入了制笛的门,如今他正一边在浙江音乐学院上学研读,一边跟着自己的师父学习制笛,有了师父引路,还有十几年来的耳濡目染,他学得很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刀具就是制笛师的“武器”,最讲究“趁手”。学艺期间,董泽杰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磨刀、挖孔。即便现在有机器可以替代大部分工作,但他还是沿袭着父辈的传统,习惯用手完成制笛的每一道工序。

董泽杰解释说,每位演奏者的气息粗细长度都不一样,所以音孔的大小深浅也有区别,只有人手才能根据这种细微的差别调整孔洞,机器是做不到的。因而当初家里把他送去学习竹笛演奏,走专业路线,就是为了他能从演奏者的角度更加直观感受到竹笛制作时该如何变化、如何调整。

自从拜师学艺后,董泽杰时常感慨:“过去我觉得很制笛里磨刀挖孔都很简单,但现在发现长时间做好这两件事儿并不容易,我之前也有烦躁过想放弃,但是父亲制笛40多年,他的匠人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要把这项非遗技艺学好做好并传承下去。”

“笛二代”们结伴相行

小小竹笛共同吹响乡村“共富曲”

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加上父辈们的勤奋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紫荆村的竹笛声名远扬。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紫荆村的竹笛产业更是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村民的日子也蒸蒸日上。

20年前村里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如今变成了宽敞的双向柏油马路,几乎家家都开上了小汽车。“小时候家里来同学朋友顶多看看我爸做笛子,去竹林里撒野,现在村里建起了竹笛展示馆,越来越多对笛子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去沉浸式体验制笛的文化与乐趣。”

现在,人口规模不足3000人的紫荆村一年可生产300多万支竹笛,占全球竹笛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以竹笛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达3.5亿元。目前,紫荆竹笛产业发展有“三个第一”,即国内种植面积第一、国内产业集群第一、国内竹笛产业荣誉第一。就在去年,紫荆村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

第一代制笛师们已年入花甲,“笛二代”们正接棒传承,发挥着青春活力把这项传统技艺的产业价值不断延伸、外扩。目前,村里像董泽杰这样的年轻“笛二代”共有三十多位,其中很多人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就从事着竹笛相关行业——竹笛制作、竹笛销售、笛竹培育、竹笛演奏、竹笛培训.....他们返乡创业,不仅能陪在父母身边,又能获得相对不错的经济收入,玩音乐和建设家乡“两不误”,可谓“一举多得”。

年轻人们也常常聚在一起,共同商议着如何把紫荆村的竹笛产业做的更好。“现在有新媒体,所以我们年轻人也在尝试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宣传和销售村里的竹笛,目前效果非常不错。”董泽杰说。

有指引、有信念、有协作,紫荆村的年轻一代们对未来也越来也有信心。“跟父辈们比,我现在是不敢谈匠人匠心的,还差得远呢。”董泽杰说,“但是未来,我要把这项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把紫荆村的竹笛产业做的更大。”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仪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